报名热线 13923475925

报名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百花二路与五路交界处66-1 实验综合楼201

当前位置:首页>艺考班资讯>

学习艺术一定要知道它的本源
浏览次数:正在读取 / 作者:admin / 更新时间:2020-04-19

学习艺术一定要知道它的本源

那样你才能通彻
被束之高台的将和艺术脱节
我们不能教授谁艺术,艺术只能是他本身觉悟后的迸发。
既然如此,那就来聊聊艺术的起源和吉他的起源。
(注:本篇整理的相关文献来自网络素材。)

艺术源于何处,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有艺术学的理论研究也都已这个问题开始,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除了提出各派纷争的观点,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我们总是设想,艺术就像某种制度一样,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某些具体行为上去,但这一切都不可考证。

而且我们忘了,艺术与人类的关系,远比这样的历史追溯更加密切。

所以,这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非常艰深的问题,所有哲学家都困惑于人类为何会有“艺术”这种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究竟是什么——这带来了许多经典但陈旧的艺术起源理论。

至少从古典希腊开始,艺术就被许多人视为“模仿”。柏拉图为所谓共性是一种实体存在,即某个理想世界里真的有一只最理想的猫,世界上一切千姿百态的猫都是在模仿那只理想的猫,而人类在艺术作品中展现的猫又是对尘世中的猫的模仿。

这在今天看来既幼稚且荒谬:没有人会认为照相机比人类更有艺术天赋——模仿显然不是艺术的全部。不过这个观点直到19世纪都很有影响。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新的理论问世,比如“艺术起源于巫术”——古老的洞穴壁画记录了人们狩猎丰获的场面,先民似乎认为这能保佑他们食物富足;原住民的祭祀舞蹈,也无不试图以复杂的仪式祈求狩猎与战争的成功;即便在文明社会中,宗教中的超自然力量长期以来都是艺术最重要的母题。

还有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的精髓不是任何规矩,而唯独在于自由,这样的情景,就只有在人类的游戏中才能出现。不仅如此,艺术创作没有功利的价值,在花费大量精力的同时,原本实用的事物经过艺术加工却变得不再实用——艺术显然是对过剩精力的发泄,这看起来是相当说得通的观点。

但是反过来,人类学中“劳动创造人类”的观点认为,记录劳动场景和社会生活都是艺术行为更加普遍的目的,这样的艺术作品不如怪力乱神和骄奢淫逸那样引人注目,但这恰恰意味着它们才是人类艺术更原初的形态,之后才被赋予那些复杂的寓意。

长期以来,我们就像这样不断寻找艺术活动与某种行为的共性和联系,并以此追溯艺术的起源。

但是我们似乎忘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只有人类创造艺术,而且所有心智成熟的人类都能创造艺术。所以娴熟的艺术技法或许是社会文化积累的产物,但艺术本身来自我们这个物种先天的生理特质——这才是追究艺术起源的关键。

而这种生理特征,不言而喻就是人脑那种称为“抽象思维”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综合不同材料的特征制造复杂工具,利用声音或其它符号构造语法丰富的语言,以及在此基础上构思解释性的概念产生群体性的信仰——这些独特的行为被称为“行为现代性”,最晚在5万年前出现在我们这个物种身上。

一般认为,这是因为人脑的复杂程度在当时突破了关键的临界点,神经元之间广泛而复杂的连接,不但能处理直接的感官刺激,还能将感官刺激的处理结果当作新的刺激进一步处理,即所谓“第二信号系统”,我们借此将特征从对象上剥离下来,构成符号,再组合成新的对象。

由此重新审视艺术,我们将会发现,艺术就是抽象思维最具体的表现:

首先的,艺术就是使用符号。因为无论形状、色彩、质地、运动、还是声音,一切艺术都由具体的形式组成;同时这些形式也不仅仅是形式,一定被作者赋予了专门的含义——即便一幅静物画,也至少表达了“事物应有状态”的含义,而不在于模仿。

其次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艺术创作使用的符号都没有经过事先约定,而是在具体创作中的即时提炼。比如画一只鸟,如果要遵照某种公认的标准画法表达确定的意义,那么画鸟就是使用约定符号,就是语言,这只鸟将是一个象形文字,而如果把鸟想成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体现创作者创作之时的思维,画鸟才称得上是艺术了。艺术中无处不在的“自由”指的就是这种非约定性。

当然,艺术活动并非完全没有规则可言:这些非约定的符号将有序地组合起来,以表达最初试图表达的概念,即所谓艺术的主旨,比如巫术、游戏、劳动或者任何表现的冲动。因为抽象思维本身就是复杂的非条件反射,就是用经验解决问题。

是的,具体的艺术类型当然是社会文化积累的产物,但这种行为本身却是一项生理功能,所以最后我们总结道:艺术就是使用非约定符号的语言,这种行为起源于神经系统有意识的抽象思维。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对于艺术的起源和本质的观点,希望能够帮助你找到一些思路。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吉他的起源。

你有没有发现琵琶和吉他在形状上有些类似?都是一个共鸣箱带一个长柄,琴弦固定在长柄和共鸣箱之间。

现在的南管琵琶和日本琵琶,都是横抱伴奏,用拨子弹,像极了吉他。

这种类似并不是偶然,它们都是同一种乐器的后代,属于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家族。

你有没有觉得“琵琶”和“吉他”这两个词发音很像,这两种乐器在形状上也有点儿类似,都是一个共鸣箱带一个长柄,琴弦又固定在长柄和共鸣箱之间。

其实它们的发音没有直接关系,倒是形状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加类似,现代北派琵琶通常独奏直抱,指甲轮弹,但是在明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以及现在的南管琵琶和日本琵琶,都是横抱伴奏,用拨子弹,像极了吉他。

这种类似并不是偶然,它们都是同一种乐器的后代,属于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家族。

关于琵琶的起源,汉语文献常常说琵琶自汉代传入中国,并引用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说琵琶是以这种乐器的技法命了名——其实这是刘熙的附会,“琵琶”是个外来语,音译了它在波斯的祖先,“بربط(bileba)

“بربط(bileba)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乐器,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中亚的大夏地区,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两河流域,一种脖子更长的拨弦乐器,它在古典时代也流传到了希腊,被称为“Pandura”(πανδοῦρα),至今仍流行于爱琴海沿岸。

波斯帝国后来被阿拉伯征服,那时的阿拉伯是一个开放包容的阿拉伯,这种欢快的伴奏乐器在8世纪以后就成为阿拉伯音乐中的乌德琴(عود),随着阿拉伯人踏上了漫长的西征之路,流传于整个西亚和北非,在当代阿拉伯音乐中仍占据着核心地位。

阿拉伯帝国征服西班牙之后,伊比利亚半岛成为乌德琴的制作中心,这种乐器强烈影响了法国的吟游诗人,在中世纪晚期顺利传入欧洲,发展为鲁特琴(Lute)。这种乐器形状像个杏仁,横抱弹拨,是欧洲近代民俗音乐的重要乐器。在不同的地区发展出了许多变体,大量出现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民俗绘画中,直到今天仍然经常演奏。

吉他是这个家族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最晚在12世纪的西班牙已经有了两种称为吉他的乐器,一种是摩尔人改良过的摩尔吉他,以阿拉伯语称为“قيثارة”(gui ta le ),一种是它从西西里传入意大利发展来的变体,称为“cithara”(qi ta le ),这两种琴在基督教的收复失地运动中融合起来,到14世纪就统称为吉他(guitar),而且拥有了那种标志性的葫芦形共鸣箱。

这种乐器简单易学,从巴洛克时代流行于整个欧洲,与欧洲的鲁特琴交流融合,最终有了种类丰富的现代吉他,包括江泽民主席在大学时代就已精通的夏威夷吉他以及他的好友吴子彪演奏的四弦小吉他——尤克里里,有一首欢快好听歌谣《魔法》就唱了这样乐器,你可以在网易和QQ音乐上搜索和听到它,本平台也有过推送。

本次推荐一首《美丽红衣》是献给疫情当下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的。只是一片感恩之心,就不再多表述。谢谢大家!

声明: 文章选自古典吉他资讯与赏析 作者胡英会

文章来源:深圳方放吉他艺术有限公司_深圳学吉他_吉他培训_吉他教学_古典吉他|方放吉他艺术中心
《学习艺术一定要知道它的本源》  http://www.fangguitar.com/article/369.html
版权所有 © 转载时请您以链接形式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