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热线 13923475925

报名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百花二路与五路交界处66-1 实验综合楼201

当前位置:首页>艺考班资讯>

陈其钢的【诚实】
浏览次数:正在读取 / 作者:admin / 更新时间:2015-05-04

这篇文章算是写给自己的,但确实感觉也值得与大家分享,完全是今天听完上午陈其钢老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座《机会主义是作曲之大忌》后发散联想到的部分事物,由于昨晚已与朋友、师长交流了许多,现在反而可能一时无法全部回忆起来,就按着这一遍思路写吧。这篇不属于评论文章,更不属于音乐评论文章,但希望别演化成社会评论文章,可能一如既往的有些长……

还记得去年913日于上海音乐厅进行的上交音乐季开幕式演出上,我和我的瑞士搭档Juan-DavidMolano一起去捧张昊辰的场(那场他与上交余隆指挥合作拉二)。猛的一回头,坐在第一中间方阵最后一排的我发现陈其钢老师静静地端坐在第二方阵第一排(亦是上海音乐厅的黄金座位之一,还有一处是二楼最前方阵第一排),忍不住多看他两眼,一直以来,他都是我心目中最为崇拜的中国作曲家,可能没有之一(当然比如我也有喜欢谭盾老师的地方或某些作品,知道谭老师现在讨巧的路线章法),然而我却最为发自内心地钦佩陈老师一种说不出的坚毅。

再一看,坐在他边上的竟是著名影星汤唯女士,时不时和陈老师说几句话,我的第一反应是:呀,他们俩什么关系?怎么会一起出席活动?等等之类的莫名想法……后来听别人说才知道,哎……可怜的陈其钢老师,汤唯差一点就做了陈老师的儿媳妇,然而老天不公,让陈老师年轻、多才多艺独子陈雨黎于两年前在瑞士苏黎世车祸丧生,他们俩也就此缘尽……而我隐隐地觉得虽然两年过去了,陈老师应该还是有些没有走出来,这个打击之沉重不是所有人可以想象的了的。

跑题了,可能不算,一会后面补充。我想早点扯到正题,其实今天的讲座陈老师的主线内容、或者说是最直接地给我造成深深体会和共鸣的应该是两条: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去乎别人的眼光和意见。二、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尺度,不在于作品作曲素材、技法等表面技术的运用,而在于综合判听整部作品后是否可以感受到作曲者的诚实/真诚/实诚。

陈老师讲座上用了诚实这个词,原话出自他的导师梅西安对他的提问:这部作品是不是诚实?想必对应的是法语“Honnête”、英语的Honest,意思就是诚实、说实话。我自己这边又加了2个,一是真诚,意思差不多,更多一丝强调真挚的含义,另一则是把诚实两个字倒过来,实诚实诚则多了一丝朴实。而我的心里面对Honnête的理解恰恰是这三个词的总和,认为做人就该这样,这是绝对的美德,是真理。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国家里,这样的人比例真的不高……

陈老师的这个词,是我今天的第一个主要共鸣点。音乐方面,作曲者能否以最为纯净的心理姿态来完成一部不对任何人讨好取悦、亦不效仿他人、完完全全源自内心的灵感、生活经历与体验,一气呵成后,通过逐渐成熟的演绎,将作曲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意境完整地传递出来给听众,随后听众也可以领略、理解、感悟到作曲者的灵魂。那么一部作品就可以说是成功的。当然,完成这一切并不容易,需要之前先以最好态度和最大限度去学习所有音乐基础课程至相当高的水平,并尽可能大量研读分析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知名作曲家的作品,不用去模仿,而是了解、熟悉他们的套路,于是技术上基本就已经够格了。毕竟没有作曲技术,内心深处的东西也难以表达出来。其次作曲者必须也得是经验丰富,尤其是人生阅历,要思想细腻、经历体会过各种喜怒哀乐,挫折磨难,按陈老师的原话是摔打过些年的的人,可能更容易有更深层次的东西被写出来,正如我最开始提到的陈老师自身遇到的如此大的挫折和打击,自然也使得他的经历更加区别于普通人。但终究最重要的还是得写自己感悟到的,为自己而写!

而这竟然是现在大多数作曲者都不具备的!

放眼望去,不仅国内,世界亦然,音乐院校生源满满,而音乐基础类课程学得好、学得精的人屈指可数,真的遗憾。甚至部分老师都自身能力不足,难以正确引导学生进步。曾在法国、瑞士学业阶段的我也只是乐理凭借我较好的耳朵一路学到最高IV级全优,而曲式分析、和声、对位都只能算中上水平,所以我自知一辈子不符合做作曲系老师的条件,也没想过要教书育人,我的梦想和追求也绝大多数集中在器乐演奏上,最多带点乐器演奏学生,并且大比例融入演奏的音乐性教育,目的旨在让现在浮躁的学生们少花些心思在演奏技术技巧的争强好胜上……

那么作曲学生已将作曲作为专业,又该怎么办呢?我自己真没有什么答案,现在社会的人们学生时期你们指望他们能怎样?像德彪西十七八岁即有打破和声走向传统观念与学院派导师的碰撞?还是像理查德·施特劳斯(注意是德国的这个施特劳斯,其他的一帮奥地利家族都远比不上这位德国的……18岁就写了Burleke钢协?还是更夸张的莫扎特更小就一堆堆地出作品?不可能了。一两百年前的西方社会本身文化主线就集中音乐艺术、绘画艺术,总之是艺术这个大类上。只要有点条件的家庭都从小被艺术熏陶着,聪明的孩子早早地开始了学习,毫不夸张的告诉你们,现在法国、瑞士还有很多小孩,5岁就开始学和声了,我们呢?比如我吧,上海文化课高中毕业,之前一直拿音乐作为爱好,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读音乐学院,可以说是音乐基础非常薄弱的人,靠着我敏感的绝对音高耳朵,我还算在国外适应得比较快,但是拼了老命努力三五年,还是拼不过那些从小就扎扎实实一点一滴积累到大的学生,所以音乐理论四大类课,我也就指挥乐理在班里做到了能力尖子生,其他科目比我好的人还是很多的……而现在大多数音乐学生的情况比我还要糟糕,别不相信,对作品音乐性有诉求的人一听就可以听出来……

在中国,从小多元化(真不知是好事坏事)教育让学生什么都可能知道一点,却没有专攻,当然,太专攻也未必好,其他文化修养会差些,这两个永远是矛盾。完全只学音乐会缺失文化,到达一定水平后会遇到他/她的文化瓶颈,演奏上一定会缺失有深度的内容。而完全只学文化课将音乐作为兴趣、爱好的则又无良好的音乐理论教育基础,不一定每个人都还可以后来赶上。那么就要平衡。我这里有两个我认识的实例——张昊辰、张楚涵,前者许多人都听说过,09已是几乎世界难度最高的克莱本比赛第一名得主(不要跟我提那个并列的日本人,一是实际分数没有昊辰高,二则因是盲人致使太多同情因素加分,实际从演奏角度出发的话根据他一二轮的表现根本没有晋级可能……),后者楚晗则比前者小四岁,或许以后也有希望的姑娘。他们俩有个共同点,就是深爱音乐的同时,也热爱文化知识。他们都也热爱书籍。学音乐的人,理科类如数学到初中水平优秀,就基本上一辈子够用,但是文科类是和任何人一样都需要学一辈子的。这两个人爱读书就是我敬佩的地方。反之现在也有太多的音乐家并没有什么文化水平,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都比较低,从这些人的演奏就可以清晰地听出来。

可能这话不太适合我说,不过今天反正陈老师也说过了,浮躁、功利的作曲者写出来的东西一听就听出来没有灵魂。讲座上就有个学生问了个问题:现在写新作品到底应该写哪一类的,有调性和无调性的?如果写了与过去人雷同的有调性的作品会不会就没有创新了?我听完有点无奈,陈老师整个讲座的中心思想早已集中在诚实一词上,后来逐渐说到体现作曲者的个性,这些都跟是否为调性作品简直毫无关系。有没有调性的作品都也是可以听出作者的诚实度和个性啊!另外,什么是雷同的作品?只有可能是抄袭,不然怎么可能有雷同的作品?相仿的作品?两个人的两部作品放一起如果听上去差不多,那绝对就是一个人模仿另一个人的,不然绝对没有可能雷同。讲座上陈其钢老师举例:拉威尔和德彪西雷同吗?肖邦和李斯特雷同吗?我想觉得雷同的人恐怕真的音乐没学好,完全感受不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陈老师先形容了拉威尔作品能够巧妙地扣人心扉后,却又毫无保留地夸奖了德彪西“每时每刻每部作品都无法抵挡的才华”更为天才的一面。而说到李斯特和肖邦的区别时,李斯特果然就成了他暗讽的对象,浮夸、急躁,过分强调技术,一切都是为了取悦他人、取悦观众,不就是杂耍嘛。李斯特也因此只有少数作品才真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肖邦就真实得多,偶尔也有些极端,肖邦的结郁,肖邦的忧伤,肖邦复杂的情感……尽管肖邦的作曲技术总体而言(我个人认为)并不比那些德奥大家们有优势,但让人熟记的、流传下来的作品却太多了。两对人里正巧一对是调式运用更多,偏无调性更多,一对是彻底的有调性传统作曲。这些虽然乍一听感觉相近,但思想意识和个人灵魂完全都没有重复的地方,更不要说作品写出来相似了……一个素材让10个作曲家来运用,10个作曲家就有10种写法,50个就有50个。巴洛克的时期用纯对位作曲法的巴赫和亨德尔都不同!双胞胎的思维都不完全一样呢!

陈老师也拿自己的作品举例子,《意》(我不确定是不是这个字,也可能是易,或是义?艺?)就是他一部相对表面、缺少灵魂的作品、而《道情》则相反。可见已经形成风格的人也有正例和反例,成功和失败就在一念之间。

而说到形成风格,其实才是作曲家的灵魂更直观的体现,而风格是由每个作曲家对作品结构、和声、节奏、张力的运用组合而体现出来的。当然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成功作品作曲家们都也有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比如我们可以在BeethovenBrahms身上明显找到时期变化的作品演变,但是灵魂的基本主线都没有动过。简单点说,一个听过这些音乐家通常作品的人,给他放一段他没听过的Brahms,他听一会一定判断出这应该是Brahms的作品,八九不离十,同理放Beethoven的也会是如此,放莫扎特也能听得出是莫扎特,这就是鲜明的个人风格!作曲家一旦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了,才有可能把自己诚实地表述出来。而撒谎是听得出的……

有没有发现我已经说了三个“听得出”了,可见“诚实”的重要性!而陈其钢今天点出的诚实,正是现在许多人缺失的,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了。再啰嗦点,作曲家其实和作家在诚实问题上道理相通,我们看看现在的浮夸的年轻人们,不管是不是作家,总之我见过的那些文艺范儿浓重的文字,真的都长得差不多,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真正的灵魂差异,动不动就是看似很悠扬、很文艺的文采,实际却是俗套至极的装逼。我个人最鄙视这样的人了,作曲者说谎听得出,作者装逼其实一样也是说谎话,照样读得出,听众和读者的脑子都不蠢,心里明镜似的,唯独可能要区分他们之间是不是有的人也喜欢装逼了。最终形成鲜明风格的文字才是真正有特征的,你读鲁迅、陈寅恪、陈丹青、读木心……都能体会到他们强烈的个人风格以及他们灵魂深处的坚持,也可感受以及各中差异或是差距,这和听不同作曲家是一样的。你读那些文艺文字,永远也就是装一下就忘掉了,过眼烟云,和失败的音乐作品一个下场,一样没有灵魂。

陈老师整堂讲座强调的两点其实是呼应的。当然有人提出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陈老师有种种机缘巧合走到现在的高度然后来说如何需要做好自己,写出诚实的作品,陈老师也坦白说他32岁去法国时也是个机会主义者,希望自己的东西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演奏,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喜欢,彻头彻尾机会主义,但是时间久了他发现这样他并不喜欢,无论自己做得多好都总有人会有种种不满或指手画脚,描述他经历的件件事例就不在此一一展开了,逐渐他才转变成为一个有绝对自我坚持的人。而且从他的言语中,我强烈地感受得到他真实坦诚、平易近人,正如去年9月底我和他在法国偶遇闲聊几句后我深切的感受一样。

我真心希望人们也可以心静下来,沉下来,不要再浮躁了,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对自己有益事情,不喜欢做的工作就别做,喜欢做的事情就做好、做到极致,管人家怎么说呢?不然怎么可能有所建树?我们暂且不用说对社会对他人做多少贡献,人生来就是得活出自我的价值才有意义不是吗?

 

这篇文章算是写给自己的,但确实感觉也值得与大家分享,完全是今天听完上午陈其钢老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座《机会主义是作曲之大忌》后发散联想到的部分事物,由于昨晚已与朋友、师长交流了许多,现在反而可能一时无法全部回忆起来,就按着这一遍思路写吧。这篇不属于评论文章,更不属于音乐评论文章,但希望别演化成社会评论文章,可能一如既往的有些长……

还记得去年913日于上海音乐厅进行的上交音乐季开幕式演出上,我和我的瑞士搭档Juan-DavidMolano一起去捧张昊辰的场(那场他与上交余隆指挥合作拉二)。猛的一回头,坐在第一中间方阵最后一排的我发现陈其钢老师静静地端坐在第二方阵第一排(亦是上海音乐厅的黄金座位之一,还有一处是二楼最前方阵第一排),忍不住多看他两眼,一直以来,他都是我心目中最为崇拜的中国作曲家,可能没有之一(当然比如我也有喜欢谭盾老师的地方或某些作品,知道谭老师现在讨巧的路线章法),然而我却最为发自内心地钦佩陈老师一种说不出的坚毅。

再一看,坐在他边上的竟是著名影星汤唯女士,时不时和陈老师说几句话,我的第一反应是:呀,他们俩什么关系?怎么会一起出席活动?等等之类的莫名想法……后来听别人说才知道,哎……可怜的陈其钢老师,汤唯差一点就做了陈老师的儿媳妇,然而老天不公,让陈老师年轻、多才多艺独子陈雨黎于两年前在瑞士苏黎世车祸丧生,他们俩也就此缘尽……而我隐隐地觉得虽然两年过去了,陈老师应该还是有些没有走出来,这个打击之沉重不是所有人可以想象的了的。

跑题了,可能不算,一会后面补充。我想早点扯到正题,其实今天的讲座陈老师的主线内容、或者说是最直接地给我造成深深体会和共鸣的应该是两条: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去乎别人的眼光和意见。二、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尺度,不在于作品作曲素材、技法等表面技术的运用,而在于综合判听整部作品后是否可以感受到作曲者的诚实/真诚/实诚。

陈老师讲座上用了诚实这个词,原话出自他的导师梅西安对他的提问:这部作品是不是诚实?想必对应的是法语“Honnête”、英语的Honest,意思就是诚实、说实话。我自己这边又加了2个,一是真诚,意思差不多,更多一丝强调真挚的含义,另一则是把诚实两个字倒过来,实诚实诚则多了一丝朴实。而我的心里面对Honnête的理解恰恰是这三个词的总和,认为做人就该这样,这是绝对的美德,是真理。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国家里,这样的人比例真的不高……

陈老师的这个词,是我今天的第一个主要共鸣点。音乐方面,作曲者能否以最为纯净的心理姿态来完成一部不对任何人讨好取悦、亦不效仿他人、完完全全源自内心的灵感、生活经历与体验,一气呵成后,通过逐渐成熟的演绎,将作曲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意境完整地传递出来给听众,随后听众也可以领略、理解、感悟到作曲者的灵魂。那么一部作品就可以说是成功的。当然,完成这一切并不容易,需要之前先以最好态度和最大限度去学习所有音乐基础课程至相当高的水平,并尽可能大量研读分析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知名作曲家的作品,不用去模仿,而是了解、熟悉他们的套路,于是技术上基本就已经够格了。毕竟没有作曲技术,内心深处的东西也难以表达出来。其次作曲者必须也得是经验丰富,尤其是人生阅历,要思想细腻、经历体会过各种喜怒哀乐,挫折磨难,按陈老师的原话是摔打过些年的的人,可能更容易有更深层次的东西被写出来,正如我最开始提到的陈老师自身遇到的如此大的挫折和打击,自然也使得他的经历更加区别于普通人。但终究最重要的还是得写自己感悟到的,为自己而写!

而这竟然是现在大多数作曲者都不具备的!

放眼望去,不仅国内,世界亦然,音乐院校生源满满,而音乐基础类课程学得好、学得精的人屈指可数,真的遗憾。甚至部分老师都自身能力不足,难以正确引导学生进步。曾在法国、瑞士学业阶段的我也只是乐理凭借我较好的耳朵一路学到最高IV级全优,而曲式分析、和声、对位都只能算中上水平,所以我自知一辈子不符合做作曲系老师的条件,也没想过要教书育人,我的梦想和追求也绝大多数集中在器乐演奏上,最多带点乐器演奏学生,并且大比例融入演奏的音乐性教育,目的旨在让现在浮躁的学生们少花些心思在演奏技术技巧的争强好胜上……

那么作曲学生已将作曲作为专业,又该怎么办呢?我自己真没有什么答案,现在社会的人们学生时期你们指望他们能怎样?像德彪西十七八岁即有打破和声走向传统观念与学院派导师的碰撞?还是像理查德·施特劳斯(注意是德国的这个施特劳斯,其他的一帮奥地利家族都远比不上这位德国的……18岁就写了Burleke钢协?还是更夸张的莫扎特更小就一堆堆地出作品?不可能了。一两百年前的西方社会本身文化主线就集中音乐艺术、绘画艺术,总之是艺术这个大类上。只要有点条件的家庭都从小被艺术熏陶着,聪明的孩子早早地开始了学习,毫不夸张的告诉你们,现在法国、瑞士还有很多小孩,5岁就开始学和声了,我们呢?比如我吧,上海文化课高中毕业,之前一直拿音乐作为爱好,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读音乐学院,可以说是音乐基础非常薄弱的人,靠着我敏感的绝对音高耳朵,我还算在国外适应得比较快,但是拼了老命努力三五年,还是拼不过那些从小就扎扎实实一点一滴积累到大的学生,所以音乐理论四大类课,我也就指挥乐理在班里做到了能力尖子生,其他科目比我好的人还是很多的……而现在大多数音乐学生的情况比我还要糟糕,别不相信,对作品音乐性有诉求的人一听就可以听出来……

在中国,从小多元化(真不知是好事坏事)教育让学生什么都可能知道一点,却没有专攻,当然,太专攻也未必好,其他文化修养会差些,这两个永远是矛盾。完全只学音乐会缺失文化,到达一定水平后会遇到他/她的文化瓶颈,演奏上一定会缺失有深度的内容。而完全只学文化课将音乐作为兴趣、爱好的则又无良好的音乐理论教育基础,不一定每个人都还可以后来赶上。那么就要平衡。我这里有两个我认识的实例——张昊辰、张楚涵,前者许多人都听说过,09已是几乎世界难度最高的克莱本比赛第一名得主(不要跟我提那个并列的日本人,一是实际分数没有昊辰高,二则因是盲人致使太多同情因素加分,实际从演奏角度出发的话根据他一二轮的表现根本没有晋级可能……),后者楚晗则比前者小四岁,或许以后也有希望的姑娘。他们俩有个共同点,就是深爱音乐的同时,也热爱文化知识。他们都也热爱书籍。学音乐的人,理科类如数学到初中水平优秀,就基本上一辈子够用,但是文科类是和任何人一样都需要学一辈子的。这两个人爱读书就是我敬佩的地方。反之现在也有太多的音乐家并没有什么文化水平,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都比较低,从这些人的演奏就可以清晰地听出来。

可能这话不太适合我说,不过今天反正陈老师也说过了,浮躁、功利的作曲者写出来的东西一听就听出来没有灵魂。讲座上就有个学生问了个问题:现在写新作品到底应该写哪一类的,有调性和无调性的?如果写了与过去人雷同的有调性的作品会不会就没有创新了?我听完有点无奈,陈老师整个讲座的中心思想早已集中在诚实一词上,后来逐渐说到体现作曲者的个性,这些都跟是否为调性作品简直毫无关系。有没有调性的作品都也是可以听出作者的诚实度和个性啊!另外,什么是雷同的作品?只有可能是抄袭,不然怎么可能有雷同的作品?相仿的作品?两个人的两部作品放一起如果听上去差不多,那绝对就是一个人模仿另一个人的,不然绝对没有可能雷同。讲座上陈其钢老师举例:拉威尔和德彪西雷同吗?肖邦和李斯特雷同吗?我想觉得雷同的人恐怕真的音乐没学好,完全感受不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陈老师先形容了拉威尔作品能够巧妙地扣人心扉后,却又毫无保留地夸奖了德彪西“每时每刻每部作品都无法抵挡的才华”更为天才的一面。而说到李斯特和肖邦的区别时,李斯特果然就成了他暗讽的对象,浮夸、急躁,过分强调技术,一切都是为了取悦他人、取悦观众,不就是杂耍嘛。李斯特也因此只有少数作品才真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肖邦就真实得多,偶尔也有些极端,肖邦的结郁,肖邦的忧伤,肖邦复杂的情感……尽管肖邦的作曲技术总体而言(我个人认为)并不比那些德奥大家们有优势,但让人熟记的、流传下来的作品却太多了。两对人里正巧一对是调式运用更多,偏无调性更多,一对是彻底的有调性传统作曲。这些虽然乍一听感觉相近,但思想意识和个人灵魂完全都没有重复的地方,更不要说作品写出来相似了……一个素材让10个作曲家来运用,10个作曲家就有10种写法,50个就有50个。巴洛克的时期用纯对位作曲法的巴赫和亨德尔都不同!双胞胎的思维都不完全一样呢!

陈老师也拿自己的作品举例子,《意》(我不确定是不是这个字,也可能是易,或是义?艺?)就是他一部相对表面、缺少灵魂的作品、而《道情》则相反。可见已经形成风格的人也有正例和反例,成功和失败就在一念之间。

而说到形成风格,其实才是作曲家的灵魂更直观的体现,而风格是由每个作曲家对作品结构、和声、节奏、张力的运用组合而体现出来的。当然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成功作品作曲家们都也有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比如我们可以在BeethovenBrahms身上明显找到时期变化的作品演变,但是灵魂的基本主线都没有动过。简单点说,一个听过这些音乐家通常作品的人,给他放一段他没听过的Brahms,他听一会一定判断出这应该是Brahms的作品,八九不离十,同理放Beethoven的也会是如此,放莫扎特也能听得出是莫扎特,这就是鲜明的个人风格!作曲家一旦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了,才有可能把自己诚实地表述出来。而撒谎是听得出的……

有没有发现我已经说了三个“听得出”了,可见“诚实”的重要性!而陈其钢今天点出的诚实,正是现在许多人缺失的,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了。再啰嗦点,作曲家其实和作家在诚实问题上道理相通,我们看看现在的浮夸的年轻人们,不管是不是作家,总之我见过的那些文艺范儿浓重的文字,真的都长得差不多,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真正的灵魂差异,动不动就是看似很悠扬、很文艺的文采,实际却是俗套至极的装逼。我个人最鄙视这样的人了,作曲者说谎听得出,作者装逼其实一样也是说谎话,照样读得出,听众和读者的脑子都不蠢,心里明镜似的,唯独可能要区分他们之间是不是有的人也喜欢装逼了。最终形成鲜明风格的文字才是真正有特征的,你读鲁迅、陈寅恪、陈丹青、读木心……都能体会到他们强烈的个人风格以及他们灵魂深处的坚持,也可感受以及各中差异或是差距,这和听不同作曲家是一样的。你读那些文艺文字,永远也就是装一下就忘掉了,过眼烟云,和失败的音乐作品一个下场,一样没有灵魂。

陈老师整堂讲座强调的两点其实是呼应的。当然有人提出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陈老师有种种机缘巧合走到现在的高度然后来说如何需要做好自己,写出诚实的作品,陈老师也坦白说他32岁去法国时也是个机会主义者,希望自己的东西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演奏,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喜欢,彻头彻尾机会主义,但是时间久了他发现这样他并不喜欢,无论自己做得多好都总有人会有种种不满或指手画脚,描述他经历的件件事例就不在此一一展开了,逐渐他才转变成为一个有绝对自我坚持的人。而且从他的言语中,我强烈地感受得到他真实坦诚、平易近人,正如去年9月底我和他在法国偶遇闲聊几句后我深切的感受一样。

我真心希望人们也可以心静下来,沉下来,不要再浮躁了,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对自己有益事情,不喜欢做的工作就别做,喜欢做的事情就做好、做到极致,管人家怎么说呢?不然怎么可能有所建树?我们暂且不用说对社会对他人做多少贡献,人生来就是得活出自我的价值才有意义不是吗?

 

这篇文章算是写给自己的,但确实感觉也值得与大家分享,完全是今天听完上午陈其钢老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座《机会主义是作曲之大忌》后发散联想到的部分事物,由于昨晚已与朋友、师长交流了许多,现在反而可能一时无法全部回忆起来,就按着这一遍思路写吧。这篇不属于评论文章,更不属于音乐评论文章,但希望别演化成社会评论文章,可能一如既往的有些长……

还记得去年913日于上海音乐厅进行的上交音乐季开幕式演出上,我和我的瑞士搭档Juan-DavidMolano一起去捧张昊辰的场(那场他与上交余隆指挥合作拉二)。猛的一回头,坐在第一中间方阵最后一排的我发现陈其钢老师静静地端坐在第二方阵第一排(亦是上海音乐厅的黄金座位之一,还有一处是二楼最前方阵第一排),忍不住多看他两眼,一直以来,他都是我心目中最为崇拜的中国作曲家,可能没有之一(当然比如我也有喜欢谭盾老师的地方或某些作品,知道谭老师现在讨巧的路线章法),然而我却最为发自内心地钦佩陈老师一种说不出的坚毅。

再一看,坐在他边上的竟是著名影星汤唯女士,时不时和陈老师说几句话,我的第一反应是:呀,他们俩什么关系?怎么会一起出席活动?等等之类的莫名想法……后来听别人说才知道,哎……可怜的陈其钢老师,汤唯差一点就做了陈老师的儿媳妇,然而老天不公,让陈老师年轻、多才多艺独子陈雨黎于两年前在瑞士苏黎世车祸丧生,他们俩也就此缘尽……而我隐隐地觉得虽然两年过去了,陈老师应该还是有些没有走出来,这个打击之沉重不是所有人可以想象的了的。

跑题了,可能不算,一会后面补充。我想早点扯到正题,其实今天的讲座陈老师的主线内容、或者说是最直接地给我造成深深体会和共鸣的应该是两条: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去乎别人的眼光和意见。二、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尺度,不在于作品作曲素材、技法等表面技术的运用,而在于综合判听整部作品后是否可以感受到作曲者的诚实/真诚/实诚。

陈老师讲座上用了诚实这个词,原话出自他的导师梅西安对他的提问:这部作品是不是诚实?想必对应的是法语“Honnête”、英语的Honest,意思就是诚实、说实话。我自己这边又加了2个,一是真诚,意思差不多,更多一丝强调真挚的含义,另一则是把诚实两个字倒过来,实诚实诚则多了一丝朴实。而我的心里面对Honnête的理解恰恰是这三个词的总和,认为做人就该这样,这是绝对的美德,是真理。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国家里,这样的人比例真的不高……

陈老师的这个词,是我今天的第一个主要共鸣点。音乐方面,作曲者能否以最为纯净的心理姿态来完成一部不对任何人讨好取悦、亦不效仿他人、完完全全源自内心的灵感、生活经历与体验,一气呵成后,通过逐渐成熟的演绎,将作曲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意境完整地传递出来给听众,随后听众也可以领略、理解、感悟到作曲者的灵魂。那么一部作品就可以说是成功的。当然,完成这一切并不容易,需要之前先以最好态度和最大限度去学习所有音乐基础课程至相当高的水平,并尽可能大量研读分析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知名作曲家的作品,不用去模仿,而是了解、熟悉他们的套路,于是技术上基本就已经够格了。毕竟没有作曲技术,内心深处的东西也难以表达出来。其次作曲者必须也得是经验丰富,尤其是人生阅历,要思想细腻、经历体会过各种喜怒哀乐,挫折磨难,按陈老师的原话是摔打过些年的的人,可能更容易有更深层次的东西被写出来,正如我最开始提到的陈老师自身遇到的如此大的挫折和打击,自然也使得他的经历更加区别于普通人。但终究最重要的还是得写自己感悟到的,为自己而写!

而这竟然是现在大多数作曲者都不具备的!

放眼望去,不仅国内,世界亦然,音乐院校生源满满,而音乐基础类课程学得好、学得精的人屈指可数,真的遗憾。甚至部分老师都自身能力不足,难以正确引导学生进步。曾在法国、瑞士学业阶段的我也只是乐理凭借我较好的耳朵一路学到最高IV级全优,而曲式分析、和声、对位都只能算中上水平,所以我自知一辈子不符合做作曲系老师的条件,也没想过要教书育人,我的梦想和追求也绝大多数集中在器乐演奏上,最多带点乐器演奏学生,并且大比例融入演奏的音乐性教育,目的旨在让现在浮躁的学生们少花些心思在演奏技术技巧的争强好胜上……

那么作曲学生已将作曲作为专业,又该怎么办呢?我自己真没有什么答案,现在社会的人们学生时期你们指望他们能怎样?像德彪西十七八岁即有打破和声走向传统观念与学院派导师的碰撞?还是像理查德·施特劳斯(注意是德国的这个施特劳斯,其他的一帮奥地利家族都远比不上这位德国的……18岁就写了Burleke钢协?还是更夸张的莫扎特更小就一堆堆地出作品?不可能了。一两百年前的西方社会本身文化主线就集中音乐艺术、绘画艺术,总之是艺术这个大类上。只要有点条件的家庭都从小被艺术熏陶着,聪明的孩子早早地开始了学习,毫不夸张的告诉你们,现在法国、瑞士还有很多小孩,5岁就开始学和声了,我们呢?比如我吧,上海文化课高中毕业,之前一直拿音乐作为爱好,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读音乐学院,可以说是音乐基础非常薄弱的人,靠着我敏感的绝对音高耳朵,我还算在国外适应得比较快,但是拼了老命努力三五年,还是拼不过那些从小就扎扎实实一点一滴积累到大的学生,所以音乐理论四大类课,我也就指挥乐理在班里做到了能力尖子生,其他科目比我好的人还是很多的……而现在大多数音乐学生的情况比我还要糟糕,别不相信,对作品音乐性有诉求的人一听就可以听出来……

在中国,从小多元化(真不知是好事坏事)教育让学生什么都可能知道一点,却没有专攻,当然,太专攻也未必好,其他文化修养会差些,这两个永远是矛盾。完全只学音乐会缺失文化,到达一定水平后会遇到他/她的文化瓶颈,演奏上一定会缺失有深度的内容。而完全只学文化课将音乐作为兴趣、爱好的则又无良好的音乐理论教育基础,不一定每个人都还可以后来赶上。那么就要平衡。我这里有两个我认识的实例——张昊辰、张楚涵,前者许多人都听说过,09已是几乎世界难度最高的克莱本比赛第一名得主(不要跟我提那个并列的日本人,一是实际分数没有昊辰高,二则因是盲人致使太多同情因素加分,实际从演奏角度出发的话根据他一二轮的表现根本没有晋级可能……),后者楚晗则比前者小四岁,或许以后也有希望的姑娘。他们俩有个共同点,就是深爱音乐的同时,也热爱文化知识。他们都也热爱书籍。学音乐的人,理科类如数学到初中水平优秀,就基本上一辈子够用,但是文科类是和任何人一样都需要学一辈子的。这两个人爱读书就是我敬佩的地方。反之现在也有太多的音乐家并没有什么文化水平,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都比较低,从这些人的演奏就可以清晰地听出来。

可能这话不太适合我说,不过今天反正陈老师也说过了,浮躁、功利的作曲者写出来的东西一听就听出来没有灵魂。讲座上就有个学生问了个问题:现在写新作品到底应该写哪一类的,有调性和无调性的?如果写了与过去人雷同的有调性的作品会不会就没有创新了?我听完有点无奈,陈老师整个讲座的中心思想早已集中在诚实一词上,后来逐渐说到体现作曲者的个性,这些都跟是否为调性作品简直毫无关系。有没有调性的作品都也是可以听出作者的诚实度和个性啊!另外,什么是雷同的作品?只有可能是抄袭,不然怎么可能有雷同的作品?相仿的作品?两个人的两部作品放一起如果听上去差不多,那绝对就是一个人模仿另一个人的,不然绝对没有可能雷同。讲座上陈其钢老师举例:拉威尔和德彪西雷同吗?肖邦和李斯特雷同吗?我想觉得雷同的人恐怕真的音乐没学好,完全感受不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陈老师先形容了拉威尔作品能够巧妙地扣人心扉后,却又毫无保留地夸奖了德彪西“每时每刻每部作品都无法抵挡的才华”更为天才的一面。而说到李斯特和肖邦的区别时,李斯特果然就成了他暗讽的对象,浮夸、急躁,过分强调技术,一切都是为了取悦他人、取悦观众,不就是杂耍嘛。李斯特也因此只有少数作品才真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肖邦就真实得多,偶尔也有些极端,肖邦的结郁,肖邦的忧伤,肖邦复杂的情感……尽管肖邦的作曲技术总体而言(我个人认为)并不比那些德奥大家们有优势,但让人熟记的、流传下来的作品却太多了。两对人里正巧一对是调式运用更多,偏无调性更多,一对是彻底的有调性传统作曲。这些虽然乍一听感觉相近,但思想意识和个人灵魂完全都没有重复的地方,更不要说作品写出来相似了……一个素材让10个作曲家来运用,10个作曲家就有10种写法,50个就有50个。巴洛克的时期用纯对位作曲法的巴赫和亨德尔都不同!双胞胎的思维都不完全一样呢!

陈老师也拿自己的作品举例子,《意》(我不确定是不是这个字,也可能是易,或是义?艺?)就是他一部相对表面、缺少灵魂的作品、而《道情》则相反。可见已经形成风格的人也有正例和反例,成功和失败就在一念之间。

而说到形成风格,其实才是作曲家的灵魂更直观的体现,而风格是由每个作曲家对作品结构、和声、节奏、张力的运用组合而体现出来的。当然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成功作品作曲家们都也有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比如我们可以在BeethovenBrahms身上明显找到时期变化的作品演变,但是灵魂的基本主线都没有动过。简单点说,一个听过这些音乐家通常作品的人,给他放一段他没听过的Brahms,他听一会一定判断出这应该是Brahms的作品,八九不离十,同理放Beethoven的也会是如此,放莫扎特也能听得出是莫扎特,这就是鲜明的个人风格!作曲家一旦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了,才有可能把自己诚实地表述出来。而撒谎是听得出的……

有没有发现我已经说了三个“听得出”了,可见“诚实”的重要性!而陈其钢今天点出的诚实,正是现在许多人缺失的,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了。再啰嗦点,作曲家其实和作家在诚实问题上道理相通,我们看看现在的浮夸的年轻人们,不管是不是作家,总之我见过的那些文艺范儿浓重的文字,真的都长得差不多,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真正的灵魂差异,动不动就是看似很悠扬、很文艺的文采,实际却是俗套至极的装逼。我个人最鄙视这样的人了,作曲者说谎听得出,作者装逼其实一样也是说谎话,照样读得出,听众和读者的脑子都不蠢,心里明镜似的,唯独可能要区分他们之间是不是有的人也喜欢装逼了。最终形成鲜明风格的文字才是真正有特征的,你读鲁迅、陈寅恪、陈丹青、读木心……都能体会到他们强烈的个人风格以及他们灵魂深处的坚持,也可感受以及各中差异或是差距,这和听不同作曲家是一样的。你读那些文艺文字,永远也就是装一下就忘掉了,过眼烟云,和失败的音乐作品一个下场,一样没有灵魂。

陈老师整堂讲座强调的两点其实是呼应的。当然有人提出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陈老师有种种机缘巧合走到现在的高度然后来说如何需要做好自己,写出诚实的作品,陈老师也坦白说他32岁去法国时也是个机会主义者,希望自己的东西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演奏,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喜欢,彻头彻尾机会主义,但是时间久了他发现这样他并不喜欢,无论自己做得多好都总有人会有种种不满或指手画脚,描述他经历的件件事例就不在此一一展开了,逐渐他才转变成为一个有绝对自我坚持的人。而且从他的言语中,我强烈地感受得到他真实坦诚、平易近人,正如去年9月底我和他在法国偶遇闲聊几句后我深切的感受一样。

我真心希望人们也可以心静下来,沉下来,不要再浮躁了,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对自己有益事情,不喜欢做的工作就别做,喜欢做的事情就做好、做到极致,管人家怎么说呢?不然怎么可能有所建树?我们暂且不用说对社会对他人做多少贡献,人生来就是得活出自我的价值才有意义不是吗?

文章来源:深圳方放吉他艺术有限公司_深圳学吉他_吉他培训_吉他教学_古典吉他|方放吉他艺术中心
《陈其钢的【诚实】 》  http://www.fangguitar.com/article/95.html
版权所有 © 转载时请您以链接形式注明来源!